吕懋琴同志从事临床护理30余载,不管是作为一名普通护士,还是护士长,她都做到“提灯而行,初心不改”。2021年,本该享受退休生活的她再次领衔组建老年医学科护理院区,4年多来,从无到有,由1名护士,到现在的10余名护士,1名社工,20余名护工,由开始的3位康养老人,到现在的100余位老人,用医学的精度与人文的温度守护健康,继续着她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护理人生。
一、用创新守护安全,用细节提升温度
创新护理模式 在护理院区,技术是基础,但比技术更重要的,是读懂老人沉默背后的渴望。如何走进老人的内心,成为老人*信赖的人呢?这是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。她将临床整体护理模式运用于康养护理,获得了老人及家属的高度认可。护理员与护士结对,每个老人有自己的护理员和责任护士,要求护士和护理员掌握老人的“十知道”。李奶奶是一名退休教师,因为下肢静脉回流障碍,行走不便,她入住前2月天天将自己关在房间里,拒绝任何交流与活动,吕主任就每天带着责任护士陪伴她,鼓励她,终于,我们欣喜的看到李奶奶自己悄悄在房间外短时间溜达,后来,她接受我们的邀请,参加早上的活动,再后来,李奶奶成为了我们的活动积极分子。
打破冰冷的查房流程 她改变传统查房模式,每天早晨,护士们不再手持记录板站在床尾询问病情,而是贴近老人身边了解她们的需要与不适!“张奶奶,您昨晚睡得好吗?被子厚薄合适吗”?她要求护士和护理员把每个操作节奏放慢:给老人翻身时多垫一个软枕,喂水时先试水温再轻触老人手背示意,她要求每天2次大查房时,必须为长期卧床老人翻身扣背、被动活动四肢,这些看似“低效”的举动,让科室满意度为100%。
筑牢安全防线 养老护理面对的多是失能、失智、多药多病的人员,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命安全与尊严,作为病区主任,她带领团队针对老人跌倒高危问题,根据风险等级、个体特征,制定个性化防跌倒措施,并每天亲自督导落实;针对如何提高口服药规范服药率问题,她新建中心摆药室,并牵头进行了持续质量改进,落实了多项行之有效的措施。
二、用心做事,用爱守护,打造“家”文化
做老人的“心灵解码人”:在护理院区没有惊天动地的奇迹,只有琐碎日常中流淌的专业与温度。一位来自重大的退休老教授,徐爷爷因重病气管切开,四肢僵直无法活动,卧床多年,经常住院,为了能够给他一个舒适的环境、精心的照护,度过有尊严、有爱的晚年,她的女儿考察了多家养老院,也反复到嘉陵护理院区现场查看多次,*后选择了入住。入住首日,孝顺的女儿徐女士还不那么放心,像侦探般紧盯每个细节:从换尿不湿到擦身;从体位的摆放到皮肤的护理;从鼻饲液的准备到鼻饲的完成;从吸痰管的选择到规范吸痰......看着这一切渐渐放下戒心,但是当她看到吕主任根据爷爷的具体情况制定的详细《个性化护理清单》后,上面的每一个细节都如此完美,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她,由衷地说道:“真的是用心在做事,用爱在守护”!
入住的时间里,徐女士每天都会来看望父亲,看着护士一步步落实每个细节,三个月后,徐女士说 “我爸爸在这里‘活’过来了”。曾经枯槁如柴的父亲,如今面色红润、零压疮,而且住院频率大大减少,她终于放下心来了。像徐爷爷这样的故事不是个案,而是一种常态:用医学的精度与人文的温度,让每一份托付都化作生命的尊严。
打造“家”文化 她要求每一间房都干净、舒适,所有摆设都要考虑老人使用便捷、安全,让他们生活安心,家人放心。为了真正给与“家”的味道,她充分地与家属沟通,了解每位老人的饮食习惯、兴趣爱好、特殊要求等,她记得李奶奶的胰岛素要提前半小时冷藏,知道王爷爷听到吸痰声会紧张,她甚至记得每位老人的生日,每月都会有“集体生日”派对,她总是说:“这里不是养老院,而是老人温馨的家”。
三、用行动和担当诠释护理人生的精彩篇章
作为一名护理前辈,她是永不熄灭的提灯者,用行动和生命守护着生命*后的微光。她始终不忘习近平主席强调的“要大力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,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、安享幸福晚年”。同事们常说她是“工作狂”,每天*早一个到,*后一个走,甚至她因“骨肿瘤”第二天要手术,头一天晚上还在科室工作到晚上10点,术后麻醉清醒后也是**时间打开手机看有没有错过家属的信息及群里的信息。每个下班时间不知道要打多少个电话、回多少条微信,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又要做多少个特殊标记。
但大家知道,这份“狂”源于责任——当我们看到偏瘫老人颤巍巍写下“谢谢”时,当家属送来锦旗时,当年轻护士骄傲地对她说“我想在护理院区干一辈子”时,当科室连续两年获得先进时,她把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幸福!她始终坚信,衰老不是生命的终点,而是需要被温柔照亮的旅程,正是这份信念,支撑着她与她的团队一路前行。